演藝論語:選秀節目進入職業選秀時代近期在北京演出的音樂舞臺劇《大刑伺候》,是一群戲劇愛好者們呈現給觀眾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著明顯的優點和不足。最大的不足是膚淺而過于表面化,缺乏深度,不夠厚重。從整部戲來看,創作者試圖通過該劇把當下社會的一些弊端和不良現象展現在舞臺上,進而引起觀眾的思考,劇中涉及富二代、住房、腐敗、金錢與愛情等當下社會的一些熱點問題,但該劇對這些問題只是進行表面化地羅列或展示,并沒有深層次地思考與追問。正是由于這種膚淺化、表面化的表現,喪失了戲劇對社會本質、對人的本質的揭示,也喪失了戲劇應有的人文關懷。 這種現象并不是《大刑伺候》所獨有的,而是很多戲劇團體在創作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他們或許能夠敏銳地抓住社會生活的某種現象,并以戲劇的形式加以表現,但在表現的過程中往往流于膚淺和表面化,不能從本質上加以把握,不能對現象所掩蓋著的內涵進行深層次的揭示。究其原因,在于創作者們一方面缺乏思想的高度、思想的積累;另一方面,欠缺以藝術形式、藝術形象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本質的能力。簡言之,他們創作上的膚淺和表面化緣于他們思想和功力的不足。
戶外演出不妨搬回室內 今年的上海夏季音樂節因為天氣原因不得不臨時從室外搬到室內,因此,有人提議音樂節推遲舉辦時間或改變舉辦地點。歐美的戶外音樂會也挺多,譬如柏林愛樂的森林音樂會、紐約愛樂的中央公園音樂會以及維也納的美泉宮音樂會等。先不說那些城市會不會遇到臺風或梅雨天氣,只演一場的安排,遇到雨天的概率也相對較低。而上海夏季音樂節長達半個月,即使避開梅雨季節,在夏日也躲不開雨天,避雨肯定成為常態行為,也勢必給主辦方、演出方和觀眾帶來“轉場”、取消演出、推遲舉辦等麻煩。其實,國外也有許多在劇場內舉辦的夏季音樂節、藝術節,如大名鼎鼎的薩爾茨堡藝術節、愛丁堡藝術節以及小澤征爾倡辦的松本音樂節等,演員和觀眾都不必看著老天爺的臉色去享受藝術。在戶外欣賞音樂會盡管可以感受另一番氣氛,但觀眾最看重的還是內容,如果能度身定制相應的合適節目,室內舉辦的夏季音樂節依然可以名副其實。 選秀節目進入職業選秀時代 毋庸置疑,選秀節目時下已經進入了職業選秀時代。隨著重慶演藝公司各大節目制作公司紛紛向海外購買選秀節目版權,更為專業的制作要求讓制作方更傾向于高質量的選手加入。于是,許多在前幾年未能通過選秀節目獲得唱片公司認可的選手,紛紛走上了循環選秀之路。同時,隨著唱片公司宣傳資源的壓縮,一些原本唱片產業“體制內”的歌手,也漸漸把選秀節目當成推銷自己或者東山再起的平臺。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平臺上,選秀歌手與其說拼的是唱功,不如說是特色。 而獨立音樂在選秀節目的崛起,同樣為這個市場帶來了新的活力。但不要以為這只是獨立音樂開始雄起,其實這背后的一切都少不了獨立音樂廠牌利用自己的合作渠道,所進行的精心策劃和設計。這也使得如今的選秀節目,實際上已經成為了傳統唱片工業所進行的另一種平臺轉移。所以,未來幾年的選秀節目,純“草根”和業余歌手幾乎已經不可能再成為主角,職業歌手和音樂人才是這個平臺的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