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儉令令演出市場優勝劣汰節儉令頒布兩年來,重慶演出公司市場兩極分化嚴重。那些高度市場化的公司,因為從來靠無可靠,市場份額不降反升。當年那些靠政府埋單、靠大型企業或團體包場,演出邀約多得接都接不過來的公司,開始在愁怎樣保持演出量,怎樣保證員工的工資。這其中,不乏多個“中”字頭演出團體及大型交響樂團。他們身后,一批小演出公司轟然倒閉,老板們琢磨怎樣轉行無論是白酒行業、餐飲行業還是演出行業,都有一批平日傍公款、吃官飯的企業。如今在節儉令的強力作用下,它們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流。部分文藝演出正在褪去虛假繁榮的外衣,逐漸回歸文藝的本原。 以往在公款埋單的畸形消費市場下,文藝演出看似百花齊放,實則死水一潭,而且滋生出許多腐敗問題。由于公款消費不掏個人腰包,地方政府和國企為了所謂面子,自然“崽花爺錢心不疼”,高價聘請演出公司為自己臉上貼金。一方面抬高了演出方的身價,讓真正想欣賞文藝演出者無緣欣賞;另一方面,在欠缺有效監督機制的背景下,公款消費的高價演出存在利益輸送和洗錢嫌疑,成為官員腐敗的便捷通道。
官員花費納稅人的錢為自己裝門面,未必真的有能力欣賞文藝演出,而有欣賞能力的納稅人卻可能無緣觀看演出。再說了,花大把的公款請明星演出,必然擠占本該用于改善民生的財政資金,無益于政府形象和干群關系的改善。 政府、國企、演藝公司,各方只有擺正自身位置,堅決貫徹中央禁令,讓政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文藝的歸文藝,杜絕公款消費文藝演出,方可促進公平競爭,讓文藝創作在市場的大浪淘沙中優勝劣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