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演藝如何叫好又叫座萬達集團重金投資打造的旅游演藝產品—《海棠·秀》,作為我省文化旅游的重要產品,自2011年開演以來,備受關注。但從今年8月1日起,《海棠·秀》暫時停演。 2011年9月,《海棠·秀》在海棠灣萬達大劇院首演,全劇的制作成本高達6000萬元,由來自7國的知名藝術家聯袂打造。2013年,《海棠·秀》巡演版問世,計劃在全國40個城市巡演。然而,自籌建并運營3年來,《海棠·秀》一直不溫不火。 《海棠·秀》的舞臺呈現美輪美奐,但是其華麗外衣卻掩蓋著不了解自身的缺陷:對海南文化的理解不深以及過分炫耀舞美燈光等,使得該劇缺乏打動觀眾的力量。 ■ 本報記者 林容宇 黃媛艷 近日,《海棠·秀》總經理毛昕向海南日報記者證實,該劇演出從今年8月1日起暫停。三亞文產辦相關負責人則透露,《海棠·秀》將從形式和設備上進行改版升級后重新回歸市場。 在《海棠·秀》暫停演出背后,是三亞近年來旅游演藝市場發展的縮影。底蘊深厚的海南本土音樂文化、民族文化和現代舞美、雜技融合,在三亞旅游市場,有的作品陷入不溫不火的境地,有的甚至舉步維艱。 《海棠·秀》緣何“水土不服”? 近年來,三亞旅游演藝做過許多品牌化的嘗試,從亞龍灣環球城大劇院上演的《火鳳凰》,到美麗之冠傾力打造的大型美劇《浪漫天涯》,以及近期停演的《海棠·秀》,這些演藝都是由“高大上”的團隊進行打造,但市場依然不買賬。 《海棠·秀》結合了本土文化元素和高科技創新手段,在開演之初確實得到了觀眾和游客的好評。盡管《海棠·秀》在亮相之初博得頭彩,但之后的市場運營卻不溫不火。記者從三亞市相關部門獲悉,《海棠·秀》已更換了四任總經理,經營管理層更是大幅流動,持續巨額虧損不得不靠萬達集團大量輸血來維持運營。2013年,三亞市政府也給予文化產業專項資金扶持,可是見效并不大。劇場的觀眾仍是寥寥無幾。有知情人士透露,這次停演改版,或許與此有關。 “《海棠·秀》從藝術角度上說,是一部不錯的作品,海南市場上特別缺乏這類作品。”海南春秋國旅負責人張立說,“但是《海棠·秀》過于陽春白雪,難以被普通游客接受。再加之內部管理不善和交通不便等原因,《海棠·秀》最終出現暫停的局面。”作為新興的旅游灣區,海棠灣未來發展潛力巨大,《海棠·秀》作為灣區內唯一的文化旅游項目,前景是非常看好的,張立認為《海棠·秀》目前的停演非常可惜。 旅游演藝要符合大眾口味 從《鹿回頭》、《達達瑟》到《黃道婆》、《黎族故事》,我省的精品文藝創作水平并不落后。一臺劇目的生命力是否長久,首先取決于作品的質量,受觀眾歡迎的作品生命力自然長久。 據重慶演藝公司相關負責人分析,《海棠·秀》盡管投入高、創作團隊陣容強大、也融入了本土文化,但叫好不叫座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舞臺音樂劇屬于西方文化的舶來品,在形式和內容上,對觀眾的藝術修養要求比較高,不是“喜而樂見”的事物,“小眾化”的形式使得市場趨窄。 省旅游協會秘書長王健生認為對目標市場定位和產品設計的缺位,是導致《海棠·秀》經營吃力的原因。“坐落于海棠灣內的《海棠·秀》應該把自己定位于社區旅游的一分子,滿足社區化度假消費者的消費期待,可是,長期追逐觀光客的營銷策略,使得《海棠·秀》最終出現‘水土不服’。”王健生說:“一個好的文化旅游產品,要進行精準的市場分析、評估和規劃,避免同質化競爭,要明確哪一類產品是符合市場需要的。” 三亞市旅游委副主任鄭聰輝說:“旅游市場適者生存,優勝劣汰。具有文化內涵且互動性強的產品,比較符合游客期待。優質的演出內容、精準的市場定位和有效的市場營銷,都對文化旅游產品能否運營成功至關重要。” 因此,旅游演藝產品的編創必須能夠觸動時代的脈搏、雅俗共賞,符合旅游者的大眾口味,強調娛樂性和休閑性,而不是單純的文化性和藝術性。的確,旅游者大多數不是專業人士,他們觀看演出的主要目的是開闊眼界、放松身心和體驗當地文化。 高端藝術也需植根本土 開展旅游演藝不能貪大求全,重慶演藝公司要緊密結合當地的人文歷史和地理環境,充分挖掘本土特色文化來吸引游客觀眾。
本土特色是否明顯是文化旅游產品能否吸引游客的關鍵。海南旅游研究院院長楊哲昆認為文化旅游產品要強調多元化,不一定要大而全的產品。“立足現有的文化旅游資源,精心搞好策劃,深入挖掘文化,張揚本土個性,同時,特色文化要有合理的表現形式。 |